代表性植物介紹

  唐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及金毛杜鵑(Rhododendron oldhamii Maxim.)

亨利在臺灣植物目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中,將採自南岬的杜鵑花與理查歐德漢(Richard Oldham)1864年採自淡水的金毛杜鵑視為同一種:

575. Rhododendron Oldhami Tamsui; Oldham. S. Cape; Henry 588.

其實產於南岬的是唐杜鵑,與金毛杜鵑相當類似。金毛杜鵑的幼枝葉有毛及褐色腺毛,唐杜鵑則無腺毛。唐杜鵑是法國植物學家Jules Émile Planchon(1823~1888)於1853年在《歐洲溫室與花園的植物誌》發表的新種: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Flore des serres et des jardins de l'Europe 9: 78 1853.

他也引證1812年刊在植物學雜誌《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的插圖1480。由於西方資訊的欠缺,1913年早田文藏將大渡忠太郎(C. Owatari)採自高士佛社的唐杜鵑標本,在《臺灣植物圖譜》發表為新的變種,以臺灣為名置於印度杜鵑之下:

Rhododendron indicum Sweet var. formosanum Hayata, Icones Plantarum Formosanarumosa Vol. 3: 134。

唐杜鵑為常綠或半落葉小灌木,幼枝具伏毛。葉革質,常聚生枝端,橢圓狀卵形,上面深綠色,下面色較淺,被褐色糙伏毛。花2~6朵簇生枝頂;花冠闊漏斗形,紅色或深紅色;雄蕊10,長約與花冠相等,花期4-5月。分佈於臺灣、中南半島、中國中南及西南部、韓國及琉球群島。

英國植物學雜誌的唐杜鵑插畫。

資料出處: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 V. 35-36 (1811-1812), Pl. 1480.

1913年早田文藏發表Rhododendron indicum Sweet var. formosanum Hayata的模式標本。1898年C. Owatari(大渡忠太郎,東京大學植物學家)採自高士佛社(屏東縣牡丹鄉)。

資料出處:http://tai2.ntu.edu.tw/Japantypeimage/image/995%20TItype2009/Ericaceae/T00472.jpg

產於恆春半島東邊的唐杜鵑。

資料出處:呂碧鳳

金毛杜鵑是俄羅斯植物學家Carl Johann Maximovich(1827~1891)依據理查歐德漢 (Richard Oldham) 於1864年採自淡水的標本,在《聖彼得堡帝國科學院的記事》發表新種:

Rhododendron oldhamii Maximowicz, Mémoires de l'Academie Imperiale des Sciences de Saint Pétersbourg, sér. 7. 16 (9): 34. 1870. 與此相同編號的標本在英國皇家植物園標本館也有收藏一份。

金毛杜鵑是落葉灌木;幼枝葉密被紅褐色毛茸及腺毛。葉披針狀長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長 3~8 公分。花 1~3 朵頂生,花冠漏斗形,紅色;雄蕊 10,不等長。金毛杜鵑的花期長,從三月至秋季。全臺從平地分佈至海拔3000公尺的山區。

1864年理查歐德漢 (Richard Oldham) 採自淡水的金毛杜鵑標本。

資料出處:http://www.kew.org/herbcatimg/356875.jpg

金毛杜鵑

資料出處:呂碧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