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蓪草產業的興衰史

日治時期

進入日本統治後,臺灣總督府為了要取得山地資源及加強對原住民控制,將清末之撫墾局改為撫墾署並推動各項「理蕃政策」。總督府將蓪草列為重要的殖產項目之一,設立農業試驗場改良品種,並在選定之區域推廣栽種。新竹地區在有計畫經營及獎勵下,原為野生採集的蓪草改以人工栽培方式,使得產量與品質獲得提升,而成為全臺重要產區。產品方面1940年前後發展出改良的美術蓪草紙,蓪草卡片等,受到歐美各國的喜好。這時期的蓪草業者包括臺灣金泉發蓪草株式會社、臺灣蓪草拓殖株式會社、日本蓪草株式會社、花蓮港物產株式會社等。


臺灣金泉發蓪草株式會社專務

臺灣金泉發蓪草株式會社陳其祥(1900‐1992),1922年起任職臺灣金泉發蓪草株式會社專務取締役(執行董事)。

資料出處: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州,1934,303頁

金泉發蓪草株式會社

金泉發蓪草株式會社的蓪草出貨

資料出處:Economic Botany 15: 165‐179, 1961

臺灣蓪草拓殖株式會社社長

鄭肇基(1885-1937) ,1926年臺灣蓪草株式會社社長,1927年臺灣蓪草拓殖株式會社社長。

資料出處: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州,1934,8頁

新竹地區蓪草產量佔全省的50%以上,為蓪草的主要產區,1930年之後受到世界經濟恐慌以及隨後中日戰爭產量銳減。1935年起臺灣總督府於東部設置農業試驗場,使得東部成為整個臺灣蓪草的重要產區,也彌補了新竹地區日益衰退的產量。


臺灣各地區蓪草輸出量(1907‐1941年)

1907‐1941年 (明治40年‐昭和16年) 年臺灣各地區原住民蓪草輸出量

資料出處:謝華英,2010,以族群關係的視角論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

蓪草的野外採收

日治時期蓪草的野外採收。

資料出處:金平亮三,臺灣樹木誌,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