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植物介紹

  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henryi)

① 臺灣欒樹新種的發現與命名

亨利在萬金庄採到一種無患子科的欒樹標本,他在「臺灣植物名錄」中鑑定為複羽葉欒樹(Koelreuteria bipinnata)。該種產於華南、西南及華中地區:

188. 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et. Bankinsing; Henry 1,594. This beautiful tree occurs also in Yunnan (Tapintze, Mengtse) and in Hupeh (mountains near Ichang).

收藏於倫敦皇家植物園標本館的奧古斯汀亨利第1594號標本,1895年4月採自萬金庄。

資料出處:http://www.kew.org/herbcatimg/323289.jpg

1912年亨利在劍橋大學時,他的助理南非植物學家Richard Arnold Dümmer發現萬金庄的欒樹標本與複羽葉欒樹(Koelreuteria bipinnata) 不同。萬金庄欒樹的小葉數目(5-13)較複羽葉欒樹(9-17)為少,同時葉背的脈上無毛,花序、果實及種子均較小,因此他認為萬金庄欒樹為新的物種。於是在英國園藝學期刊「The Gardeners' chronicle」(園丁紀事)發表欒樹的新種,以亨利為名,即亨利氏欒樹:

Koelreuteria henryi Dümmer, Gardener's chronicle, ser. 3, 52: 148. 1912.

Richard Arnold Dümmer 1912年在英國園藝學期刊「The Gardeners' chronicle」(園丁紀事)發表亨利氏欒樹(Koelreuteria henryi)的部份全文,左下角有一小段拉丁文描述,說明與複羽葉欒樹(Koelreuteria bipinnata)的顯著差異點。

資料出處:Gardeners' chronicle, ser. 3, 52: 148. 1912.

日治時期臺灣的植物分類大師早田文藏由於沒有看到亨利氏欒樹的文獻,在1913年出版的「臺灣植物圖譜」第三卷第64頁,發表另一新學名: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formosana Hayata),因此後來習慣都採用這一中文名稱。


②臺灣欒樹的特徵

臺灣欒樹是臺灣的特有種,分佈於全島低海拔的闊葉林中。落葉中喬木,高達15~17公尺。春天3月間長出新葉葉為二回羽狀複葉,小羽葉10~13枚,對生,卵狀長橢圓形,先端尖,有鋸齒緣,但大小及形狀多變化。秋天9~10月開花,花小量多,聚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長 30~45 公分;花瓣五枚,黃色,明亮絢麗。果實呈膨大氣囊狀,由三瓣膜質果皮合成,初為淺紅色至紅色,相當耀眼,成熟時轉變為紫褐色,裂開後露出黑色種子。

臺灣欒樹的樹形美觀,四季各有特色,是優良的行道樹及園景樹,在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種植,是國外栽植量最多的臺灣特有樹種。在澳洲(特別是布里斯班)及夏威夷甚至變成入侵種。由於開花時密集的金黃色花朵簇生樹頂,因此英文俗稱Taiwan golden-rain tree(臺灣金雨樹)或Flame gold-rain tree(火焰金雨樹)。

臺灣欒樹的頂生圓錐花序

資料出處:呂碧鳳

臺灣欒樹的金黃色花朵。開花後花瓣向後反折,基部轉紅。

資料出處:呂碧鳳

臺灣欒樹的枝端結滿紅色果實

資料出處:呂碧鳳

臺灣欒樹的果實。呈膨大氣囊狀的蒴果,狀似燈籠,粉紅色至紅色。

資料出處:呂碧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