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植物介紹

  武威山烏皮茶(武威山茶,Pyrenaria buisanensis)

1894年在西班牙傳教士的幫助下,亨利設法雇用當地一位平埔族的居民幫他採集,由於畏懼強悍的排灣族,因此其採集範圍均在海拔六、七百公尺的淺山地區。結果採集成果豐碩,總計採集到551個物種。

① 亨利採集的山茶標本

在亨利的「臺灣植物名錄」中,記載三種採自萬金庄的山茶(Camellia)植物,即能高山茶(Camellia euryoides)、尾葉山茶(Camellia gracilis)及一種僅標名“Camellia sp.”的未確定種類,其採集編號為Henry 123, 503及832。這幾份標本分存於倫敦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標本館及美國國家標本館(United States National Herbarium),之後就埋沒在數百萬份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標本之中,再也沒人關注過。實際上在過去日治時期及之後的近半個世紀要到倫敦或是華盛頓查看標本,路途遙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亨利的「臺灣植物名錄」中,記載三種採自萬金庄的山茶。

② 佐佐木舜一發表武威山茶的新物種

1918年已進入日治時代,當時任職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的佐佐木舜一在高雄州潮州郡來社(舊來義)與古樓舊社之間的武威山,發現一種山茶,1922年任職於來社金雞納園的山本精氏亦採到該山茶的標本。經過研究比對,佐佐木舜一認為這植物是新的種類,而於1931年在「臺灣博物學會會報」第21卷發表了武威山茶(Camellia buisanensis),和名為武威山茶樹「ぶゐさんちやのき」或「南蠻茶樹」,是臺灣的特有種,上述的兩份標本即為模式標本。

佐佐木舜一於1908年來臺,在任職臺灣總督府的二十八年間,致力於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標本館之擴充與標本採集。

資料出處:http://taif.tfri.gov.tw/cht/glassfilm/glassfilm-index.php?pageNum_filmlist=7&totalRows_filmlist=564

發表在「臺灣博物學會會報」第21卷 222頁(1931年)的武威山茶新種。只有簡單的植株、樹皮、冬芽及葉片描述,不包含花果。模式標本有兩份,即文中列出的S. Sasaki及Kuwasi Yamamoto的標本。

資料出處:Transaction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Taiwan 21: 222. 1931

武威山茶新種的日文描述

(74) 南蠻茶樹
產於高雄州潮州郡武威山蕃地之一種山茶,常綠中喬木。葉片堅厚而光滑,能夠製作出相當出色的茶葉出來。我曾於大正七年七月在同一山區採集到,同時在星製藥會社之來社金雞納園任職之山本精氏特地採集贈送。故田代安定先生也曾贈與種子,但他所送的果實尚未成熟,因此本文未加以描述記載,但種子扁平堅硬,種皮具有光澤。本種即以Camellia buisanensis Sasaki為學名,和名為『武威山茶樹』,屬於臺灣特有種。

資料出處:Transaction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Taiwan 21: 222. 1931。

武威山茶發表後,二份証據標本隨即遺失,此後再也無人採到該種的標本,因此自1931年新種發表後就沒有任何人見過武威山茶。但因山茶是重要樹種,之後在各類文獻中如臺灣樹木誌、植物誌、植物名錄等均加以納入,但採用的名稱莫衷一是。只能由各作者憑藉著佐佐木舜一的文字描寫加以猜測,於是出現不同的分類處理方式:視為疑問種,或併入別的樹種如尾葉山茶、臺灣山茶,也有維持武威山茶的名稱。


③ 張宏達發表臺灣石筆木的新種植物

1991年廣東中山大學的中國山茶專家張宏達在美國國家標本館竟然發現了亨利採自萬金庄編號第123號的標本,他馬上察覺到是新的種類,於是將它命名為臺灣石筆木(Tutcheria taiwaniae Chang & Ren),發表在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由於該刊物流通性低,因此臺灣的分類界並未發現。直到1998年「中國植物誌」49 (3)卷山茶科出版後,才發現曾有臺灣茶科的新物種發表。於是查看美國國家標本館該標本的影像,一見之下,即斷定那份標本可能就是佐佐木舜一所發表的武威山茶。

收藏於美國國家標本館的亨利未定名的山茶標本,1895年採自萬金庄 (Bankinsing),編號123。

資料出處:https://collections.nmnh.si.edu/search/botany/search.php?action=10&height=5016&width=3932&irn=10113626

④ 武威山茶的存活植株的再現

2003年7月有登山客在萬金村附近的真笠山海拔1000公尺處發現一種未知的山茶科植物,2004年元月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師生再度前往該山採集到有花的標本,經由該系楊勝任教授及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的謝長富教授,詳細比對佐佐木舜一的文獻及亨利的123號標本後,正式宣布找到存活的「武威山茶」了,但是現地的株數極少(僅餘兩棵高約6、7公尺的茶樹),自此原來被認為謎樣的武威山茶,很幸運的再度被發掘出來。這離亨利的初次發現已歷經漫長的108年,距佐佐木舜一的採集也有85年的光景。

產自萬金村附近真笠山的武威山茶:花及枝葉。

資料出處:蘇夢淮

產自萬金村附近真笠山的武威山茶:花及花苞,具5枚花瓣及多數雄蕊。

資料出處:蘇夢淮

產自萬金村附近真笠山的武威山茶:果實。

資料出處:蘇夢淮

位於真笠山附近的武威山茶的生育地。

資料出處:蘇夢淮

⑤ 武威山茶分類名稱的再確認

武威山茶的枝葉及花果樣品經過仔細觀察研究之後,由於果實的開裂方式是由下而上,與山茶(Camellia)由上而下不同,因此將武威山茶自山茶屬轉移至烏皮茶屬(Pyrenaria),更名為武威山烏皮茶(Pyrenaria buisanensis (Sasaki) C. F. Hsieh, S. Z. Yang and M. H. Su),而於2004年在Taiwania期刊上發表:

Mong-Huai Su, Sheng-Zehn Yang and Chang-Fu Hsieh 2004. The identity of Camellia buisanensis Sasaki (Theaceae). Taiwania 49(3): 201-208.(蘇夢淮、楊勝任、謝長富,2004。武威山茶分類地位之澄清 (茶科))

雖然屬名更動,但佐佐木舜一最先使用的種名武威山 ” buisanensis” 仍須保留。依據命名法的優先權,張宏達於1991年所發表的臺灣石筆木(Tutcheria taiwaniae)變成無效學名。


⑥ 武威山烏皮茶的保育現況

武威山烏皮茶目前僅知分布於屏東縣瑪家至來義鄉間低海拔山區,在自然環境能繁殖的成熟個數稀少,全部少於50株,生育地環境欠佳,急需加強保育保種措施。因此國內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臺中科學博物館及屏東縣政府等單位在武威山烏皮茶發現之後也陸續展開復育行動。2017年該種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的嚴重瀕臨滅絕物種:

Rivers, M.C. 2017. Pyrenaria buisan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112185961A112185970.

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也於2017年承諾認養岌岌可危「武威烏皮茶」。透過種子播種與扦插方式,至2017年底保種中心已繁殖出479株苗株,將陸續移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