蓪草的特徵及分佈

蓪草(蓪脫木、通脫木)又名通草、寇脱,屬於五加科,學名為 Tetrapanax papyrifer (Hook.) K. Koch。常綠灌木到小喬木,有時高可達6公尺,莖直立少分枝,幼枝密生黃色星狀厚絨毛。葉片大型,長50‐75公分,聚生莖頂,掌狀分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通常再分裂為2-3小裂片,邊緣全緣到粗鋸齒。花小,淡黃白色,密集成球狀繖形花序,再由多數繖形花序排成大型圓錐花序。花瓣4‐5,雄蕊4‐5;子房2心皮,花柱2。果實球形,為漿果狀核果,成熟呈紫黑色。花期在10‐12月,果期在1‐2月。

廣泛分佈於中國(華東、華中、華南至西南地區)、琉球及臺灣。在臺灣分佈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區,喜潮濕而有日照的生育地,以臺灣西北部及東部地區為主要分佈帶。蓪草莖的髓芯質地輕軟,顏色潔白,通常將2‐3年生的莖,截成一定長度,頂出莖髓,晒乾。能直接以刀片切出薄片,稱為蓪草紙,西洋人稱該紙為米紙,經過染色後可用於製作精緻的紙花及飾品,此外亦可作為書畫用紙、明信片、詩籤、帽子內襯、膏藥貼布、襯墊材料等。中藥上,通草性味甘淡、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利尿、通氣下乳的功效。


蓪草葉片、花序、花及內部莖內的髓心(左下)

(Flora of Taiwan 4: 936. 1977)

臺灣海棗的果實。蓪草的植株,灌木或小喬木,大型掌狀裂葉聚生莖頂

蓪草的花期在年末,是由圓球狀的小繖型花序排列成大型的圓錐花序。

蓪草的莖有白色的髓心

蓪草在臺灣的分佈地點(依據標本記錄),以臺灣西北部及東部地區為多。

蓪草在亞洲的分佈地點(依據標本記錄),日本及小笠原群島是栽培種

(GBIF Secretariat: GBIF Backbone Taxonomy. https://doi.org/10.15468/39omei Accessed via https://www.gbif.org/species/3035275 on 31 August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