蓪草的探究與發表
歐洲米紙(通草紙)產品的風行及其來源植物的探究
自1820年代起,許多以繪製在稱為米紙 (rice paper)上的精美水彩畫、以彩色米紙製作的人造花及各種飾品逐漸風行於歐洲,這些均是來自中國的外銷品。這種當時被稱為米紙的紙張易讓人們誤以為是由米做成的。1830年約翰‧利文斯通博士(Dr. John Livingstone)將一節米紙植物的莖送至英國皇家植物園(又稱為邱園,Kew Garden)。第一任園長威廉‧胡克爵士(Sir William Jackson Hooker)經過詳細觀察後,認為是植物的莖髓,由細胞所組織,不是人工製造的。而印度的著名博物學家托馬斯‧哈德威克(Thomas Hardwicke)認為這就是印度的豆科的合萌屬植物Shola(現名粗合萌:Aeschynomene aspera)的髓心,這種看法一直延續至1852年。
英國皇家植物園第一任園長威廉‧胡克爵士
威廉·胡克爵士 (Sir William Jackson Hooker, 1785-1865)。英國植物學家,1841年被任命為皇家植物園首任園長,1852年建立標本館,之後陸續增建,總共收集約七百萬份標本。
資料出處:https://en.m.wikipedia.org/wiki/File:William_Jackson_Hooker,_1851.jpg
印度粗合萌圖片
印度的Shola植物(粗合萌:Aeschynomene aspera)顯示其白色莖髓。
資料出處:https://www.biolib.cz/en/image/id237142/
1849年英國駐廈門領事坦普‧萊頓(Temple Hillyard Layton)送給皇家植物園一些莖髓和一把用來切割的刀,同時描述了這種植物是生長在福爾摩沙島北部的淡水,在沼澤地中形成一片森林。這則訊息使得胡克知道米紙植物並非印度的粗合萌,而是另一種未知的植物,須重新探究。
隨後在1850年,胡克曾經從香港商人查理士‧布莱恩 (Charles Joseph Braine)獲得一冊中國畫家所繪製的精美畫作,描繪米紙植物從挑選種子、浸泡、種植、成長、收穫、削皮、切紙、曬紙及打包裝箱的過程。但整株植物長相奇特,莖髓過粗,與實際收到的標本大小比例差距過大,這些畫作的真實性另人懷疑。
中國畫家繪製的米紙植物
中國畫家所繪製的米紙植物
資料出處: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 2010, vol. 27 (1): pp. 71–92
中國畫家繪製的米紙切割方式
中國畫家所繪製的米紙切割方式
資料出處:Hooker's Journal of Botany and Kew Garden Miscellany Vol. II, Tab. IX, 1850
在米紙植物的探究過程,1849年約翰‧寶寧(John Bowring,廣州領事及第四任香港總督)曾送給英國皇家植物園一些莖髓標本。1850年博物學者約翰‧里夫斯(John Reeves)贈送植物園兩束人造花,由染色的米紙所製成。他也送了切米紙所使用的兩把切及陶板,其中一把是萊頓夫人送的,目前均由皇家植物園所收藏。
通草莖髓標本與米紙
1849年約翰‧寶寧(John Bowring)送給英國皇家植物園的莖髓標本。左後方的數捆米紙是在臺灣切的,但未染色,紙張上的說明:‘No. 4. Specimens of Sheet, small size, cut at Formosa and not dyed.’
資料出處: 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 2010, vol. 27 (1): pp. 71–92
米紙製成的牡丹花
1850 年約翰‧里夫斯 (John Reeves) 送給英國皇家植物園的米紙牡丹花
資料出處: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 2010, vol. 27 (1): pp. 71–92
切通草的刀及陶器板
切通草的刀及陶器板。板子是約翰‧里夫斯(John Reeves)送的,刀子有二把,都是1852年分別由萊頓夫人 (Sarah Layton) 及約翰‧里夫斯所贈送的
資料出處: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 2010, vol. 27 (1): pp. 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