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發展註有著密切的相關,透過不斷地探索、嘗試、考證與經驗累積,逐步了解周遭植物的多樣性與用途,方可感知當時先民的生活與周遭環境。臺灣的植物探索史歷經西洋探勘時期(1895 以前)、日人全面探勘時期(1895-1945)、與國人研究時期(1945 迄今)等三大階段。107年度的計畫是依據奧古斯汀亨利(Augustine Henry)1896年發表的「福爾摩沙植物名錄」中所記載整理 1,347 物種,嘗試回溯 1895 年日本人來臺前,無數國內外人士不避險惡來臺的探查、收集及研究所譜出的精采故事,並以數種臺灣特殊的植物個案,如蓪草、武威山茶及臺灣杜鵑,闡述臺灣在世界博物學與自然史的獨特與重要地位。配合與英國皇家植物園等國外研究機構合作取得的珍貴歷史文獻、手稿、地圖、老照片、以及研究標本,梳理周遭植物的多樣性及用途,了解文明發展與植物的密切關係。
108年度的計畫是將上述清朝的植物資源探勘延伸至日治時期的「古道」植物資源探查成果。日本於1896年開始統治臺灣之後,為有效控制山區的原住民以及開發山地資源,除了訂立理蕃計畫外,也開始在山區大量闢建警備道路(理蕃道路),貫穿山地諸部落,同時設置許多駐在所及警戒所。在1914年至1928年,共修築了十四條較具規模的山區警備道路,由北而南包含拉拉山警備道、金洋武塔警備道、三星角板山警備道、埤亞南越嶺警備道、合歡越嶺警備道、能高越嶺警備道、八通關越嶺警備道、關山越嶺警備道、內本鹿越嶺警備道、知本越嶺警備道、浸水營越嶺警備道等。這些通行步道及駐在所除了提供交通的便利性外,也是山區資源調查所不可缺的一環。這些透過前人持續翻越高山峻嶺、穿梭林間所蒐集到的植物標本,再經過專家學者的研究比對,發表超過二千種以上的臺灣新種或新紀錄物種,構築出臺灣山區多元的生物多樣性,其中許多物種是民俗植物、用材樹種、藥用植物、觀賞花木等的重要成份。之後隨著人地環境的變遷,這些古道逐漸荒廢,隱沒於山林,甚至無跡可循。但過去古道沿線蒐集的標本典藏品、相關文獻資料及各種記錄,仍默默見證著許多先人之貢獻及時代推移之軌跡往事,是臺灣自然史時空展示的重要線索。本年度的工作內容是探究三條較不為人知的警備道路,包括知本越警備道、內本鹿越警備道及關山越警備道。除標示每條古道路線的地理定位外,也同時結合古道採集者的標本影像、採集過程、發表文獻、代表性物種的特性、及現今的照片加以呈現。
尋找記憶的缺角系列特展—從「福爾摩沙植物名錄」探索早期臺灣植物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