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越警備道路的特色植物選介

① 臺灣奴草(Mitrastemon kawasasakii Hayata)

屬於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奴草屬(Mitrastemon),為寄生性草本植物,常寄生在殼斗科如青剛櫟的根部。1911年1月阿卑橫斷時由佐佐木舜一(Syuniti Sasaki)在霧頭山首次發現,海拔4100尺。因此早田文藏於1912年在植物學雜誌(The Botanical magazine, Tokyo)發表新種時,特取名為Mitrastemon Kawa Sasakii,以感謝川上瀧彌及佐佐木舜一的發現。

臺灣奴草(Mitrastemon kawasasakii Hayata)的模式標本

由佐佐木舜一於1911年1月1日在霧頭山首次發現。另一份模式標本保存在東京大學小石川植物園的標本館。

資料出處: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TAIF)。

早田文藏(Bunzo Hayata,1874~1834)

日本新潟縣人,植物分類學者、東京帝大教授。1905至1924年間多次進行臺灣地區植物調查,並曾遠赴印尼、南中國等地探勘植物資源。1907年以臺灣植物研究成果獲得東京帝大理學博士學位。曾發表《臺灣植物名錄》(1906年)、《臺灣高山植物誌》(1908)以及10卷《臺灣植物圖譜》(1911-1921年)等書籍,後者臺灣植物研究史上不朽的著作,總計由早田氏所發現之臺灣新記錄或新種植物多達1200種。

資料出處:東京大學小石川植物園標本館。

奴草的形態奇特,1909年日本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1862~ 1957)於「植物學雜誌」23卷,首先依據產自四國高知縣幡多郡的一種寄生植物發表為奴草新屬及新種,歸屬於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1911年牧野再於「植物學雜誌」25卷成立新的奴草科(Mitrastemonaceae Makino),全世界只有一科一屬。目前奴草科斷續分佈於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及中美洲。

臺灣奴草植物體直立,卵圓形,長 4~7 公分,寬 2~3 公分,淺紫紅色,乾時為暗棕色。葉鱗片狀,十字對生,質厚,3~4 對,三角形至卵狀三角形,上面幾對較大。花單一,頂生,兩性花;花被杯狀;子房上位,胎座8~10;雄蕊多數連成筒(管) 狀,花藥密集環繞於雄蕊管的上端,其頂端覆蓋在寬平的雌蕊柱頭上,中央留一孔;授粉後整個雄蕊筒由基部斷裂。隨後圓球形的雌蕊發育,成熟變黑。果實為蒴果或漿果狀,內含許多微小的種子。花期 2~4 月。分佈在中央山脈低至中海拔的闊葉林中。

臺灣奴草(Mitrastemon kawasasakii Hayata)

可見到基部斷裂脫落的雄蕊筒及露出的白色雌蕊柱頭,柱頭變黑時表示果實已成熟。

資料出處:呂碧鳳。

奴草花的結構及剖面圖

雄蕊多數連成筒狀,花藥密集環繞於雄蕊筒的上端,筒的頂端覆蓋在寬平的雌蕊柱頭上。

資料出處:Engler and Prantl, Die Natürlichen Pflanzenfamilien 3 (1915).

② 銀脈爵床(Kudoacanthus albonervosa Hosokawa)

為爵床科(Acanthaceae)銀脈爵床屬(Kudoacanthus Hosokawa)的植物,是臺灣僅有的兩個特有屬植物之一。由細川隆英(Takahide Hosokawa)於1933年在臺灣博物學會會報(Transaction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Formosa)發表的。屬名是爵床屬(Acanthus)前面加上Kudo,以記念工藤佑舜(1887~1932)。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時,由工藤佑舜擔任理農學部植物分類學講座及附屬植物園園長,並於1929年成立臘葉標本館。其模式標本是1932年細川隆英在知本越嶺道的知本~追分及追分~見晴間所發現的。銀脈爵床屬是臺灣的特有屬植物,只有一種,即銀脈爵床(Kudoacanthus albo-nervosa Hosokawa),分佈於東部及東南部低海拔森林中。臺灣還有另一特有屬植物,是分佈於中海拔山區五加科的華參屬(Sinopanax),也是單種屬。

細川隆英(1909-1981)

1929年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畢業,1931年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生物科就讀,以臺灣產豆科植物為研究論文,1934年畢業。1933~1941年間多次赴密克羅尼西亞群島(Micronesia)採集。植物採集數達4200份以上,發表近145種新種,為學術研究重要的參考依據,其標本主要存放於臺大植物標本館。1942年任職臺北帝大講師囑託,戰後返日於1951年任九州大學理學部植物生態學室教授。

資料出處:家屬提供。

細川隆英於1933年在臺灣博物學會會報發表銀脈爵床(Kudoacanthus Hosokawa)的新屬(gen. nov.)植物,以拉丁文描述。

屬名是爵床屬(Acanthus)前面加上Kudo,以記念工藤佑舜(Yushun Kudo,1887~1932)。

資料出處:Transaction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Formosa 23: 94. 1933.

銀脈爵床(Kudoacanthus albonervosa Hosokawa)新種(sp. nov.)發表的拉丁文描述。

文中指定兩份模式標本,其為產地 (Hab.)位在知本~追分間(Inter Tipon et Oiwake)及追分~見晴間(Inter Oiwake et Miharasi);分佈 (Distrib.)為臺灣特有。

資料出處:Transaction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Formosa 23: 95. 1933.

銀脈爵床(Kudoacanthus albonervosa Hosokawa)的模式標本,採集編號為5192。

1932年細川隆英於知本~追分間所採集到的,是兩份模式標本之一。

資料出處: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TAI)

銀脈爵床(Kudoacanthus albonervosa Hosokawa)

具有銀白色的葉脈及鐘形白色的花,葉對生,上表面具綠白色脈紋,是臺灣特有的屬及特有種植物。

資料出處:楊國禎。

③ 臺東火刺木(Pyracantha koidzumii (Hayata) Rehder)

屬薔薇科(Rosaceae)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為全緣且先端微凹;樹枝上常有木質的銳刺,刺長 1~3 公分。葉 3~5 枚叢生於短枝上,長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 3~4 公分,先端鈍而最先端略呈凹頭狀,全緣。花多數、白色,徑小於一公分,排列呈頂生的聚繖或繖房花序。花瓣5枚,果實為梨果,球形。

為臺灣特有種。早年常見於臺灣東部低海拔的河床地區,如卑南溪、知本溪、大南溪、呂嘉溪等處及其他花東縱谷的平原地帶。早在阿卑橫斷行程的第七天(1911年1月5日)川上瀧彌在大南溪河床曾記錄「臺東カマツカ(臺東火刺木)的果實可以吃,其白花頗令人喜愛。紅果也可觀賞,將來當園藝植物,應該會令人喜愛」。臺東火刺木果實成熟時似小蘋果,數量多,呈火紅色,果姿優美鮮紅可愛,常做為庭園觀賞植物,野生的族群因此逐漸減少,目前在野外已很難發現其蹤跡。近年來在「愛知目標」及「里山倡議」兩大理念的推動下,臺東地區即以臺東火刺木為「記憶中的里山植物」,來進行復育工作。

臺東火刺木(Pyracantha koidzumii (Hayata) Rehder)的花,具有五片白色的花瓣。

資料出處:廖靜蕙。

生長在卑南溪河床上的臺東火刺木

臺東地區以臺東火刺木為「記憶中的里山植物」,來進行復育工作。

資料出處:廖靜蕙。

臺東火刺木(Pyracantha koidzumii (Hayata) Rehder)成團的紅色果實,枝條上有稀疏長刺。

資料出處:廖靜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