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本道路全名為「知本山越警備道路」,起自臺東郡卑南庄,沿知本溪北側向西跨越中央山脈知本主山與霧頭山之間的鞍部,再沿隘寮北溪南側經霧臺出山地門。本越嶺道早期是臺東大南社魯凱族與現今屏東縣霧臺鄉阿禮部落的狩獵及聯絡道路。

明治43(1910)年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規劃出阿猴廳卑南道路的初步探查,其目的是找出一條適當的路線,以鋪設東西橫斷鐵道,開發東部資源。隊員由蕃務本署、殖產局、土木部及鐵道部共十名不同專業人士連同四名巡查組成。明治43年12月31日至明治44年1月5日共七天,一行人從阿猴廳西瓜園(振興村)開始步行,經德文社(トクブン社)、阿禮社(アデル社)、喬國拉治(チヨゴラツ)、拉卡(ラガ)、拉達(ラタ)、大南社(舊大南社)到達目的地卑南。此行負責植物及景觀調查的是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的川上瀧彌技師及佐佐木舜一助手。

此知本越道路最初之興建目的,後經更動為緩和東部的高物價及預防山區原住民的反抗行動,且經過殖產局曲折的決策過程,在十七年後終於選定了最適路線,而於昭和三年(1928年)由土木局著手施工,昭和五年初完成全線步道。知本越嶺警備道路全程125公里,平緩易行。西段起自高雄州阿猴廳三地門,經霧臺、阿禮、榛、霧頭山、松山等部落及駐在所,至高雄州-臺東廳越嶺界線;東段起自大南社,經追分、見晴、深山、霧山、知本山等駐在所到達越嶺點。越嶺最高點海拔約1660公尺,位於松山駐在所與知本山駐在所之間。由於知本越道路東西之間沒有部落,加上原先行車之路改為步道,知本越原先的目標功能盡失,因此駐在所的任務也僅止於維護東西交通之暢通及提供過路者住宿設施及旅途安全。


知本山越警備道路全線圖

圖中的知本越道路是沿等高線闢建,相當平緩,高雄州與臺東廳越嶺點是在霧頭山及知本主山之間。

資料出處:三十萬分一臺灣全圖(昭和9年6月,增補改訂第三版)

新大南社為知本越警備道路臺東段的起點

昭和二年(1927年)整個部落自大南溪中游的舊社遷至呂家社西邊大南溪及呂家溪匯流處北邊,照片遠處的溪流為呂家溪。

資料出處:毛利之俊,1933年,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